院士說:PM2.5和臭氧協同減排或成為未來環境設備和監測市場的重要增量
來源:中國大氣網
|
作者:pmta09c89
|
發布時間: 1532天前
|
477 次瀏覽
|
分享到:
“臭氧濃度不達標已成為諸多城市的首要環境問題,應該得到充分重視。”在日前舉辦的生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賀克斌曾如是說。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現如今,在我國,臭氧污染問題正在逐漸演變得愈發嚴峻,進一步加大臭氧治理力度勢在必行。
目前,全球臭氧背景濃度呈增長趨勢,平均每年上升1微克/立方米左右。從我國情況來看,近兩年在空氣質量普遍改善、各項空氣污染物濃度有所降低的情況下,臭氧濃度不降反升,臭氧已經逐漸成為僅次于PM2.5,影響優良天數比率的重要因素。
臭氧污染日益凸顯 已成“十四五”攻堅重點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逐步加大空氣污染治理力度,在不同的階段完成了不同的環境治理目標,成果顯著。上世紀80年代我們治理煙粉塵,90年代治理酸雨和二氧化硫,到后來實現污染物排放量以及PM2.5濃度的降低。”賀克斌表示。
不過,他還進一步指出,當前中國的經濟在穩步發展,而污染物在下降,這是非常可喜的一個局面。但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臭氧濃度的反彈。
據了解,近年來,臭氧濃度上升逐漸成為僅次于PM2.5(細顆粒物)影響優良天數的重要因素。相關數據顯示,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占比,從2015年的12.5%增加到2019年的41.8%,僅次于以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占比(45.0%)。特別是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占比已超過PM2.5。2019年,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濃度同比上升6.5%,導致全國優良天數比率同比損失2.3個百分點。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臭氧對于環境以及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臭氧具有非常強的氧化性,其消毒效率是氯的300倍~600倍,是紫外線的3000倍。但也因為臭氧的強氧化性,可強烈刺激機體黏膜組織,會引起人體呼吸系統發炎甚至水腫等病變,使人的免疫能力降低。此外,暴露在一定濃度的臭氧環境下的植物葉片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出現點彩狀和青銅色傷斑;臭氧對衣物、建筑材料等物質也會有破壞作用,如使紡織物褪色,加速橡膠和塑料的老化。因此,如果臭氧持續不斷地產生,空氣中的臭氧濃度增加,在單位時間內臭氧的產生量大于或等于臭氧的分解量,便會對人居環境有很大的影響。
如此情勢無疑也表明,臭氧污染防治到了非治不可的關鍵時期,與臭氧污染密切相關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迫在眉睫。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也在不斷加強對臭氧污染治理工作。在已經啟動的“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規劃編制中,特別針對臭氧的兩項前體物VOCs、氮氧化物設計減排目標。
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要求把夏季VOCs攻堅行動放在重要位置,作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關鍵舉措。
院士賀克斌也在不久前表示,“‘十四五’期間要重視臭氧和細顆粒物(PM2.5)的協同治理,在進一步采取減排措施持續降低PM2.5濃度的同時遏制臭氧污染上升的趨勢。”
臭氧防治體現新思路 監測設備或成市場增量
中國大氣網記者觀察到,與PM2.5治理不同,今年啟動的臭氧污染防治體現了環境治理新思路。攻堅行動突出強調了“五大精準”,即“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措施精準”。
具體來說,就是要找準問題,明確問題在哪些時段最為突出,哪些區域存在這些問題、哪些區域的哪些城市存在這些問題,出問題的到底是誰,是某家企業還是某家企業的一個流程、一個環節,抑或是一個分支,然后采取精準的措施加以解決。
毋庸置疑的是,想要做到“五大精準”,臭氧污染監測儀器作為基礎性研究設備的重要性可謂不言而喻。
臭氧污染的成因復雜,不同地區的臭氧污染特征與當地的氣象條件和一次污染情況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臭氧污染也具有長距離、跨區域輸送的特性,需要進行精細化或網格化的布點全面監控。
政策層面,我國實施的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就已經將臭氧納入標準開展監測。有業內人士就曾經直接指出,目前,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都有較為成熟的監測方法,而臭氧的監測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正因如此,國家也在科研方面著力補足這一“短板”。2020年9月14日,中科院就已經正式啟動“大氣臭氧追因與控制”科技專項,針對大氣臭氧污染的成因、監測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等方面開展研究,將通過監測前體物與氣象因素的變化對臭氧濃度的影響等展開研究。
在今夏組織開展的藍天保衛戰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監督幫扶工作中,生態環境部執法局局長介紹,“與之前最大的不同,是此次利用了衛星遙感技術向地方和幫扶組推送了臭氧前體物高值區。”根據衛星遙感的監測數據,并綜合考慮同期臭氧超標情況、氣象條件等因素,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監督幫扶還將對現場幫扶和遠程幫扶的城市進行動態調整。
而為提升環境空氣質量,遏制夏季臭氧污染,我國眾多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鄭州、山東等地也開始運用最新的臭氧監測技術以及儀器設備,這些儀器和技術的運用均為臭氧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目前有關臭氧的檢測儀器和技術有臭氧時空分布探測激光雷達系統、光柵光譜濾光器、地基臭氧雷達觀測、車載臭氧雷達觀測等。一些省市已經部署完成了大氣臭氧激光雷達系統,臭氧探空儀等,并成功得以應用。
另外,我國已在重點區域和城市開展VOCs例行監測,加強工業園區、重點污染源的VOCs排放監督性監測,摸清臭氧來源和主要影響因素,為臭氧污染治理提供決策支撐。例如,近期德州市生態環境局運用工業級無人機、紅外VOCs檢漏儀、FID便攜式VOCs分析儀對全市所有加油站、儲油庫、石油化工行業涉及VOCs泄漏問題進行拉網式專項執法檢查。
事實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曾頗具前瞻性地表示,在“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規劃中,將針對臭氧污染開展2020年VOCs(揮發性有機物)攻堅行動,同時需要通過加強監測等手段,加強PM2.5與臭氧的協同控制。從此看來,臭氧污染監測設備以及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賀克斌院士對此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不過在他看來,PM2.5和臭氧需的協同治理仍舊存在一定的難點。
“對于PM2.5和臭氧協同減排,技術和監管上都還面臨許多困難,這個領域或許正是未來環境設備和監測市場的一個重要的增量。”賀克斌稱。
臭氧污染已經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面對日益凸顯的臭氧污染,我國實施的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就增加了臭氧(O3)監測項目,將臭氧納入標準開展監測。
隨著臭氧污染的加劇以及公眾對其認識和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市場上對于更加完善的臭氧治理手段和相關防護裝備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而作為基礎性研究設施的臭氧污染監測產品也必將會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綜合來源:中國大氣網|整理編輯:VOCs前沿